——读阿来少年小说《三只虫草》
刘绪源
不少过去专为成年读者写作的名家,近年积极投身于儿童文学,他们创作出气象博大的🉤作品,也给这一领域带来特有的清新气息,这🗒是十分喜人的。阿来的中篇新著《三只虫草》就是这样的作品🏝。
一打开小说,就有清新之气扑面而来。比如写初春的空气:“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,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,风中尘土的味道。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融雪散布到空气中的水汽的味道,还有冻土苏醒的味道,还有,刚刚露出新芽的青草的味道。”又如写最初见到的虫草:“那是怎样的一棵草芽呀!它不是绿色的,而是褐色,因为从内部分泌出一点点黏稠的物质而显得亮晶晶的褐色……胶冻一样的褐色草芽。冬天里煮一根牛骨头,放了一夜的汤,第二天早上就凝成这种样子:有点透明的,娇嫩的。似乎是一碰就会碎掉的。”在以往的儿童文学里,这样的描写并不多见。就我记忆所及,是在川端康成描写雪国的长篇中约略见过这种细微🖤🔥独到的感觉和体验描写。
一味静态地写景在儿童小说中是有点犯忌的,是否阿来不了解儿童读者的欣赏习惯?并不。本书这第一二🐃☱章读来大觉顺畅,因作者虽多🖄🐂写景,但一切景语皆情语,他是把景物放在儿童的心理过程中展开,这是一个逃课的孩子在悬想远处学校里点名🐿的情形,他将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景交替地写,又伴随着对孩子家庭、经历、性格的生动介绍。这里的笔墨切换灵动自由,轻松而老到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成熟作家的文学功力。
逃课的是一位优秀学生,几乎是有点天才的藏区儿童。这“天才”二字一点没拔高,作家确是写出了一个充满孩子气而又有旺盛求知欲的少年。他问老师“哲学是什么”,老师说“这个我也不知道”,他就说:“我知道,这个不知道是说不出来的知道,不是我这种不知道。”老师被他的话感🗉🙱动了,摸摸他的头说:“很快的,很快的,我就要教不了你了。”这位高大硬朗、留着络腮胡的老师说得眼里有了泪花。孩子的姐姐在城里念中学,买衣服要花好多钱,爸妈说把给奶奶治病的钱都花光了,他听了心里很难受,但他知道姐姐那些衣服、裙子是必须要买的。姐姐回家时,他对姐姐说:“女生就应该打扮得花枝招展。”姐姐笑着打他说:“花枝招展,这是贬义词。”他马上翻字典:“字典上没说是贬义词……这🟤是好听又好看的词!”老师说到“纠结”,他有点不解,但看妈妈绕羊毛线团,线团搅在一起时,他叫了声“纠结”,把妈妈吓一跳,他却为自己的发⛹现高兴不已。
那时牧区已退牧养草,只有到虫草季还能赚点钱。他决心在“虫草假”好好挖虫草,他要赚两千块钱,一千给奶奶买药,一千给姐姐买衣服。这事在他心里盘算了好久,当学校忽然通知今年不放虫草假时,他一下子呆住了,他的所有计划都要泡汤了,所以才逃学。他第一天独自上山就挖到十五只虫草,回家后分成两份,七只是奶奶的,七只是姐姐的,还多一只他留给了自己,后来想想,又从上面两份中各抽出一只。这样,他给自己留了三只虫草。他不断盘算它们的用处🎋🎋:要给关在狱中的表哥送一副手套,要给他最喜欢的两位老师买剃须泡和洗发水……这部小说的最动人之处,就是小主角桑吉的这份拳拳之心。
后来,虫草季正式开启,他们家大获丰收。但也常有烦恼的事,为开启仪式作法的喇嘛不断来抽成,而且要抽不少;那位县里来的调研员虽然是出钱收虫草,却把桑吉和爸爸精心制作的小箱子也带走了。那箱子也留着桑吉的拳拳之心,他舍不得,就跟去要回,调研员为难他,他急中生智,提出用自🟆🚼己的三只虫草换箱子。箱子拿回了,他也伤心极了。调研员其实很喜欢他,临走时,告诉他会补给他一套百科书。从这天起,他的拳拳之心系在百科书上。当调研员再来时,他就盯着要书,书果然是带来了,但这时还不能给,说要送到学校,让他去学校取。他等不及,现在就🜸要看,调研员就让他在车上看,他居然披着调研员的大衣看了一夜,真的看入迷了。他急着回到了学校,但校长说这书是送给学校的。桑吉立时泪崩,为讨回书还历经艰辛去县里找调研员,但终于还是没要回。这盼书、读书、讨书的过程,写得催人泪下。从他想着为家人赚钱,到一心想着这套百科书,这是他的拳拳之心的扩展和升华。只翻读过几卷的百科书带给他的知识和眼界,帮他抵御了宗教的神圣诱惑。他一心要🏇投入更广阔的世界。当他考上自治州重点中学,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馆借百科书。在越来越多的人视书为可有可无的今日(书中的调研员就说“反正这些书也没人读”),桑吉的故事更给我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。这天才少年的性格和心理,写得十分丰满,他高于一般少年,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“熟悉的陌生人”。
小说有两条线,一虚一实:实的是桑吉和他的家庭与学校,虚的是当地的官场。这官场已渗透着腐败气息,虫草的“官场旅行记”充满讽刺意味。但小说读来并不使人悲观颓唐,原因有三:一是讽刺本身就是批判,这批判是积极的;二是腐败的官场并🅉非一种标签,并非漆黑一团的氛围渲染,其中的人物虽属虚写却还是有血肉且可信的,如那位调研员本性并不恶,但身陷官场潜规🄄🞓则🀥⚣📎后就只会跟着走了,所以如能解决制度性问题则一切并非不可挽救,而这时反腐声势已起,“中央巡视组”也已降临;三是小说着力写了积极向上的少年形象,这正面形象的分量远高于负面的官场,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。
对少年读者来说,在审美享受过程中,能同时看到生活的🖙📆阴暗面和光明面。这其实是有责任感的作家赠予的一面宝镜,所以请一定珍惜这阅读的机缘。
(作者系儿童文学理论家,《文汇报》“笔会”副刊原主🖙📆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