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弗格森教授说,他现在基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,即便不被学校辞退,继续⛾☖留下去也毫无价值,所以当🌉☶我们和他联系的时候,他就表示愿意过来了🎖👇。”
“可是,他们为什么会招不满学生呢”唐子风有些🝣诧异地问道。
孙凡卓说:“🕊🇻这个问题,我们也问过他了。他说,大约从10年前开始,德国的年轻人就不愿意学习工科了,最优秀的年轻人都是去学金融,还有的就是学艺术。这些年,他们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,有时候虽然能够招满学生,但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能力,给他们上课🏡🛥非常累,非常没有成就感。”
“这个情况,我们学🏝校也专门安排人了解过,主要是因为欧🏹🟄🚨洲的制造业在萎缩,很多工厂倒闭了,其他工厂也缺乏扩张的计划,所以对工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。一些新兴产业的情况还🐓好,像机械这种传统产业,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,年轻人自然也就不愿意报考了。”范文平补充道。
“原来是这样。”唐子风明白了。
欧洲的制造业萎缩,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。早在上世⚆纪六七十年代,日本制造横扫全球,欧美的制造业便开始了衰退。
最早的时候,日本只是承接了从欧美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欧美则转向了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,实现了“腾笼换鸟”。再往后,亚洲四小龙崛起,日本的产业结构由劳😏🀜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,🗗这就是开始抢欧美碗里的奶酪了。
随着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全面发力,中国制造接替日本制造,成为欧美制造👥🕖业企业的梦魇。日本制造虽然凶猛,但毕竟只🏢是一个一亿多人口的国家,难以把🍁整个市场都吞下去。而中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,制造业工人的人数比英法德三国的人口数都多,简直就是一只市场上的吸金怪兽,多大的市场需求都能够吃得剩不下骨头。
一开始,中国的制造业主要是“大进大出”的出口加工业,也🚜🔑就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,在中国进行组装加工,再销往国外。欧美国家主要制造各种机械装备,与中国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🐓系。
在这个互补关系中,中国贡献的是廉价劳动力🁌🄗,欧美贡献的则是技术和品牌。中国人辛辛苦苦地生产几亿件衬衫,所获利润还不够从欧洲购买一🉠🈪架空客380。
但随着中国的出口加工业规模扩大,对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,中国自🏷己的装备制造业也被培养出来了。欧美的设备厂商为了与中国本土厂商争夺市场,也不得不把自己的生产基地迁到中国来,以便就近为下游厂商提供🗗服务。
生🏆🗵☛产基地过来了,研发中心也留不住了。想想看,一群机床设计师如果成天见不☦🁭🉃着自己制造的机床,而是隔着上万公里进行“云设计”,怎⚙么可能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,又怎么可能得到生产环节的反馈
这几年,进入中国的欧美装备💅🏛🚰企业越来越多,而留在欧美的企业则越来越少。有些企业在欧美的总部只剩下一个空架子,主要的生产能力都迁到中国来了。
这样一来,就产生出一个尴尬的局面。欧美那些工科大学的学生,毕业之后如果还想干自己的本行,就只能到中国来应聘。如果他们想留在本🆀🌚⛐地,🎖👇就不得不改行去做其他专业,比如金融或者互联网等等。🕟🕚
既然学的东西在本土找不到招聘岗位,他们又何必🝣学这个专业🚜🔑呢🐑⚱🕊
学学电子商务不好吗